Cinque Terre

成果资源

首页 - 科研成果 - 成果资源 - 正文

【成果推介】可标记和简易分离的仿生智能微针平台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3-02    阅读量:


【所属领域】

生命健康


【痛点问题】

利用微针技术递送药物至局部组织,是一种微创、无痛、便利的治疗新模式,随着微针设计与构建的发展与创新,其中负载内容物逐渐丰富,从单一的药物到具有功能的亚单位和亚结构,再到多种多样的生物活体。目前现有的研发较为热门的递送药物微针有实心微针、空心微针、包衣微针,但大部分都存在如下问题:1、断针等安全性问题;2、给药不准确,无法准确做到剂量的精准控制;3、暴露的微孔道有感染风险;4、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医学背景。

大多数微针贴片的基底层附着在皮肤上,可能会被汗水或环境液体浸湿而增加感染风险,并且在刮擦过程中容易导致微针脱落。而且常规微针贴片无法自发完成数据信息存储(需要信息反复利用电子设备存储和读取),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可能导致信息误差,误导医患。因此,开发具备高效药物递送和便于数据储存与访问的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介绍】

本成果研发了一种仿生智能微针平台(MILD),独有的仿生蘑菇形态针头可实现针尖简易分离、注射点长效标记、药物轻便递送以及药物智能响应。利用该平台,本团队以新冠疫苗为例,已完成动物试验阶段,取得了理想的试验数据,科研成果已在ACS Nano发表,学术媒体广泛报道。

undefined


【技术指标】

疫苗接种效果与皮下注射相当,抗体浓度≥50AU/ml,标记时间≥28天。


【技术成熟度】

已完成动物试验。


【竞争优势】

微针贴剂是当前国际药企和学术机构研发的前沿焦点。目前,国际领先的厂家包括KINDEVA和Corium Inc.(NASDAQ: CORI),而国内厂家则包括中科微针、灏曦生物、优微生物等。尽管国内企业涉足微针技术,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新一代微针技术,特别是难以实现量产。此外,微针技术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医学美容领域,缺乏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基础积累。

本项成果采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蘑菇头形态的可溶微针平台,可定制化开发多种不同应用场景,例如慢性病治疗、健康监测、长效制剂以及医疗美容等领域。相比现有不同微针技术,本项目的优化包括使用安全、精准控量、智能响应以及微创便捷等方面。微针递送为研发方向的企业在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均为初创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本项目的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并跑状态,在国内属于领先状态。


【应用领域】

仿生智能微针平台(MILD)是一项前沿技术,其在疫苗递送方面表现突出,同时也具有递送其他药物的潜力,尤其是针对慢性病药物的递送。目前,已经针对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了实验,证明MILD可以根据血糖变化智能释放药物,使得一次使用即可持续3-7天,从而实现血糖水平的正常化。此外,MILD还在健康检测和医学美容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可轻便有效地完成血糖测量、病毒检测、脱发治疗以及皮肤补水抗皱等治疗任务。


【知识产权】

该成果已申请/授权多项中国发明专利,下表是部分展示:


【专家介绍】

陈伟,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导,2009年于武汉大学化学基地班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5-2018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陈小元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2020年于麻省理工学(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Robert S. Langer教授(美国最年轻三院院士,2021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课题组任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2021年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任教授,兼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和MedComm – Bio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青年编委,以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客座编辑。同时担任湖北省药理学会理事以及中国抗癌协会第三届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Sci. Adv., Nat. Comm., Adv. Mater.等高水平论文30余篇,申请8项专利,部分成果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联系方式】




CG23002

 

©版权所有: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南三楼109、110,南一楼西楼102,东一楼340 邮政编码:430074 Tel:027-87543315 027-87558732 027-87559760 mail:iat@hust.edu.cn